不会用“梗”无法融入群体?教会孩子正确辨别“网梗”好坏

2023-08-24 06:24:11 来源: 湖南日报

00:31

三湘都市报·新湖南客户端8月23日讯(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黄京 实习生 周巧 王钰佳)“鸡哔你”“我没k”“尊嘟假嘟”等新一波网络用语来袭,中小学生玩起梗来乐不思蜀。“玩梗”属当下潮流,但一些粗俗无聊的“烂梗”流行,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近日,三湘都市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,看当下应如何为“互联网一代”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

(长沙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课本上画的“电摇小子”。)

现象:跟风恶搞,不会用梗就无法融入群体


(资料图片)

周末在长沙一处漂流景点,许多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游玩。山林里景色宜人,有着王维诗里描写的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意境,阳光洒在高山上也有着杜甫描写的“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”之形。此情此景,任欣玥和任新远的妈妈想要他们用一首诗进行描述,但是他们却抖起了机灵,这对姐弟恶搞古诗歌,进行了“比梗”大赛。还在上幼儿园的弟弟任新远背出了一首简单的诗歌《静夜思》,背着背着剑走偏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我叫郭德纲。”姐姐任欣玥不甘示弱恶搞了《赠汪伦》:“李白乘舟不给钱,一脚把他踹下船,不知李白死没死,突然飘来一张纸,写着我没死。”

除恶搞古诗词外,“鸡你太美”“你个老6”“芭比Q”“电摇小子”等一些网络烂梗成为孩子们的新型“社交语言”。“你们知道这些梗的意思吗?”记者向长沙诺宝贝之家爱心托管班的孩子发出提问。有一半以上表示不明白,还有一些知道这些“梗”的负面含义。一名正读小学四年级的男孩说:“我是在短视频和同学身上学到的,觉得很有意思,我们经常用它们对话。如果接不住‘梗’,可能会被同学嘲笑,无法融入群体。”

家长:没有精神内核支撑,“烂梗”显得没有教养

记者发现,孩子们大多都是在抖音、快手等常用的短视频平台中学来的这些网络用语,跟风模仿、恶搞,认为只有会说一些“网梗”才真正跟上了潮流。如遇到考试没考好,会用“芭比Q了”表示完了;想要调侃或对谁不满时,会说“你个老6”……

任欣玥和任新远妈妈认为,传统文化,尤其是古诗和一些名人常被恶搞,但是这些恶搞实质没有精神内核支撑,看似朗朗上口却只是透露了低俗怪诞的心理。她说:“孩子们说的一些段子很没营养,我也让他们不要说这些无聊的话,但有时候一堆小朋友在一起总能听到他们用‘网梗’进行对话。”

“实际上这些‘梗’的由来都是网络当中的成年人制造并使用的。网上部分流行语戾气十足,对于正处在行为习惯养成关键时期的低年级孩子来说是不合时宜的,而且很不礼貌,我很反感。”家长王先生认为,孩子有时候会不分场合说一些‘网络烂梗’,把一些贬义词汇挂在嘴边,不仅用在同学身上,也会用在长辈身上,显得没有教养。

观点:模仿才是天性,教会孩子正确辨别“网梗”好坏

那么,到底该如何用“梗”呢?“虽然我也经常上网,但‘你个老6’‘我没K’‘切尔西’等网梗还是在学生口中了解到的。现在的孩子不仅会说网梗、自创打油诗,还会收集网络表情包,通过电话手表和同班同学建群进行表情包玩‘梗’互动。”长沙诺宝贝之家爱心托管班老师李冉表示,学生能够自创打油诗,不仅能押韵还能够准确表达意思,说明学生有十足的创造能力,但是这样的创造能力用在了虚无缥缈之地,而在这样的“烂梗”荼毒之下他们也会逐渐向低俗文化靠近,愈发丧失自我思考能力、自我辨别能力。

采访中,不少老师都表示自己的课堂上是禁止使用一些网络词汇的。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白箬中学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刘爱君告诉记者,“我对于‘网梗’不太熟悉,即使有学生抛‘梗’,我也不太理会。直到一次班会课上,有个调皮的学生在讲台上夸张地扭动,引起全班哄堂大笑,只有我莫名其妙,后来另一位同学说他在表演‘鸡你太美’,我不知道这是什么,就只能教导学生不要无端在课堂中玩‘梗’。”

娄底市新化县铁牛中学教师李雪桃告诉记者,他们会对经常使用“网络烂梗”的学生进行惩罚机制,发现第一次是扣操行分,第二次是集体批评,第三次是肢体惩罚,并且这样的机制能够有效减少学生滥用梗的行为。长沙市宁乡县金砺实验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喻跃明是选择开启“说文明语,做文明人”主题班会来引导学生,教会学生辨别“网梗”的含义与好坏。

李冉则持不同的观点,“‘玩梗’不是天性,模仿才是天性。现在的学生‘玩梗’只是他们的社交方式,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向社交,只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辨别和使用‘网梗’,其实也不会对学生的三观形成实质性的影响,可能过一段时间,孩子说多了觉得没有意思了,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再去提起。”

相关阅读